脑医汇-神外资讯有幸在本届大会期间(2024年5月17日—19日)邀请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艳辉教授进行专访报道,欢迎各位朋友阅读,分享!
1. 刘教授您好,我们知道您擅长脑肿瘤,尤其是胶质瘤、脑膜瘤及脑深部病变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您能否详细为我们说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主要类型、治疗中的普遍挑战,以及目前的治疗进展?
刘艳辉教授: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可以简单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发的,一类是继发的。原发性肿瘤是直接从脑组织长起来的,继发性肿瘤是从其他系统转移过来的。
原发肿瘤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通过手术切除,可以达到外科治愈。一般来说,只要手术顺利,病人恢复比较好,后期基本就不再考虑其他的综合治疗。但如果是恶性的话,病人可能会复发,就需要一系列的补充治疗。所以原发恶性脑肿瘤给临床医生带来很多挑战。
原发性脑肿瘤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胶质瘤,但胶质瘤也分得比较细。随着我们对胶质瘤病理、形态、分子特征的认识,其分型也越来越精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胶质瘤,其相应的治疗方式也有各自特点。还有原发的淋巴瘤等等,相对也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可能不能简单地用一种方式处理肿瘤,可能还要根据病变的大小、部位、分子特征、病理特点以及患者本身基础情况来综合考量。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神经外科可能只是这些疾病治疗的一个关键步骤,或者是比较早期的步骤。因为病人常常是因为头痛做相关的检查时才发现肿瘤,所以如果患者能够通过外科手术获得一个良好的病理结果,便意味着良好的预后;但如果效果不好,或者病理可能提示相对预后不良,这就还需要多学科团队的介入。
2.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最大化安全切除肿瘤,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颅脑手术的治疗也在朝精准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能否请您分享一下,除了术中影像学技术,还有哪些创新技术可以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刘艳辉教授:
作为神经外科医生,我们其实也是在不断地摸索中提高手术效果。100多年前,我们的前辈们在做神经外科手术的时候,没有显微镜,也没有核磁共振,绝大多数可能是在慢慢探索。随着其他学科技术的进步,很多成果可以应用到神经外科领域。例如,核磁共振可以帮助我们在术前确定病变位置、大小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这样术前我们就可以做一个比较详细的手术计划。后来显微镜出现以后,以前在肉眼下看得不太清楚的结构,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将其展示得纤毫毕露,这样我们就可以非常有效地甄别需要保护的组织,并切除病变。所以随着这些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神经外科医生理念和技巧的提高,那些以前不能进行的手术,现在可以进行;以前操作相对粗糙的手术,现在会进行得比较精细。如果手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是我们的努力目标,那么现在随着各种技术的应用,我们离这个目标是越来越近了。
但胶质瘤分子特征不一样,其生长方式不一样,有些确实会往周围浸润,破坏周边结构,因此很难完全找到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使得肿瘤和正常脑组织泾渭分明。现在有了荧光技术,包括5-ALA、荧光素钠,以及现在仍在不断探索和尝试的拉曼光谱技术,但事实上现在还没有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完全放心地有效切除肿瘤。我们可能还有一些路要走,也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我们也希望有更多更好的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3. 我们知道WHO 4级胶质瘤的中位生存率只有14个月,但是华西的患者似乎已经到了快20个月,我们想请您跟我们特别介绍一下华西治疗的优势所在。
刘艳辉教授:
一定要有团队的力量。现在已经是整合医学时代,靠个人单打独斗,很难解决一个疾病诊疗的全过程,所以一定要组建团队。MDT(即多学科团队诊疗)的概念实际已经超过10年。首先,外科医生在术前评估中需要帮助,比如影像的介入。神经影像在术前可以给外科医生一个充分的结构影像、代谢影像、功能影像,协助术者在术前确定病变具体的部位、大小、生长方式,及其与纤维束和血管等周围结构的关系,建立一个立体网络的概念,做到心中有数。现在甚至有些结合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手段,外科医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术前手术方案。所以仅靠外科医生不行,团队是保证。肿瘤手术切除以后的病理分析也特别重要,所以神经病理科一定要有扎实的、雄厚的组织病理、分子病理知识。现在大家言必称分子,而忽略传统的组织病理,其实它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组织病理的基础上,整合分子诊断,对疾病有全面的、系统的、精准的认识,然后再确定后期的整体治疗方案。
关于切除程度,华西医院总体还是倾向于切得更积极一些,因为神经组织还是有一定的可塑性。尽管与其他组织结构相比,神经再生要差很多(不如皮肤,受伤可很快愈合),但是我们发现它还是有一定的可塑性,我们一直希望病变切得更彻底。也许手术过程中的急性机械刺激,使得患者术后功能可能有所降低。但是如果通过后期训练、术后用药和康复手段,患者的神经功能就可以恢复,那么这样的效果远好于因切除不够导致的肿瘤残留,这种残留的肿瘤很快就会慢慢生长。所以临床外科医生希望能够有更多新技术手段协助其客观判断,实现真正切除肿瘤。
4. 您能否简单介绍手持显微镜技术在华西医院的应用情况?以及这项技术在实际手术中能为医生和患者带来哪些具体的益处?
刘艳辉教授:
我们都希望让需要切除的病变片甲不留,对需要保留的脑组织秋毫无犯。但是这是我们的主观愿望,操作过程中很难实现。所以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手段,更客观的技术帮助我们达到这样的目的。
我们也在一直关注这方面的进展,现在确实有一些不断尝试的新技术。要将病变切得很彻底,我们只能通过病理的手段,而病理主要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外科显微镜通常放大10倍以内,有些病变不需要放大太多,可能就是3~5倍;精细一点的病变可能要放到10倍,这已经相对较大。但是这些实际上观察的还是大体组织,只是放大一点。细胞层面(即μm级)的观察,可以帮助鉴定切除的是肿瘤还是组织,相当于在病理实时指导下切除。如果能有这样的技术保证,我们切除的彻底性肯定会有明显提高。
目前已经有这些技术在推进,已经在做临床前,甚至临床的尝试,华西医院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而且除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华西其他学科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一些前期工作确实能够给我们不确定的地方提供更多信息。我们在手术过程中,可以通过显微镜把需要探测的区域放大,观测细胞的形态和细胞集群的密度,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已经切到了边界。现在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但至少一些前期结果还是给了我们很多希望,我们还是希望继续优化这个工作,使之更加规范。华西医院也在和国内其他同行做联合研究,如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多中心推广该技术确实有较好的结果,那么病人也能有所获益的。我对此充满希望,也非常有兴趣,希望把这个事情做下去。
5. 对于该手持显微镜,您能跟我们再具体地讲一下它的主要适应范围是什么?以及您对它的准确性有哪些期待?
刘艳辉教授:
这种显微镜放大倍数很大,术者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手持稳定性的问题,因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再者,因为大脑非常精细,所以使用的医生要经过相应训练,比如在体外训练如何持镜、如何探测、如何染色等等,其中有很多细节问题可能需要不断摸索、提炼和优化。
该显微镜能协助我们提高手术效率。以前,我们在正常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好像切到边界了,结合影像也发现确实已经到边界了,但事实上过一段时间病人就复发了,而且可能就是从切除边缘复发的。如果这时候有一个术中病理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该部位也许并没有切彻底、切干净,我们就会在一系列功能保护措施,如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一步扩大切除范围,使得我们手术比以前更大胆,也更有信心。所以我相信如果这个技术能够真正使用起来,我们现在的切除程度应该会更大,也会更有信心保护脑功能。
6. 您能否阐述一下在脑胶质瘤治疗中实施多学科治疗(MDT)的重要性,它如何帮助提高治疗成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刘艳辉教授:
MDT在全国很多学科里都已经做得非常成熟了,脑胶质瘤MDT这10年来也在不断摸索,其MDT模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而且更有效率。其对患者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可降低各种成本,即在单位时间内即可迅速得到疾病相关专业专家的集体处理,显著降低时间成本和费用。
其实MDT对医生也有很多好处,因为相互学习特别重要。每个专业的视野有限,比如临床外科医生不可能有太多精力学习病理知识,但是在MDT团队里,其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影响、受到熏陶,这样他的相关病理、影像知识技能都会提高。例如刚才谈及的手持显微镜,如果没有这么多年和病理医生一起讨论病理切片的过程,我们现在在术中使用显微镜,可能无法确定术野内的细胞是肿瘤细胞还是正常细胞,可能需要一个长期培训过程。但是在华西医院MDT发展的10多年中,我们基本上每次讨论都会看病理切片。发生争议的时候,病理医生会马上调出病理切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形态、细胞核异形、细胞核分裂、坏死组织、血管增生等内容。同样,放疗科医生在做靶区,给病人放疗的过程中,一定会与外科医生进行商讨,判断病变部位的切除程度,从而确定放疗靶区和剂量。所以在整个MDT过程中,我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终使病人获益。
MDT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标准模式,已经成为习惯,大家已经很适应这种方式。理论上每个病人都要进行MDT讨论,但是有时可能不会把所有人聚在一起讨论。比如对于某个病人,我可能术前只和影像科老师讨论,但术中我就会和病理老师核对。术后病理科老师要反馈结果,但是结果有问题的时候,可能影像、病理、外科、肿瘤医生会一起讨论,所以每个人都不可或缺,大家都特别重要。在每个病人的治疗过程中,都应该有MDT的概念,也许不是所有人同时聚在一起的形式,但是一定会有MDT多学科沟通的精髓。
专家简介
刘艳辉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显微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西南学组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神经医学分会常委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常委
四川省肿瘤协会中枢神经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常委
四川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神经肿瘤学组副组长
成都市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识别二维码,前往刘艳辉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